渤海二號沉沒的過程
1973年,我們從日本進口了一個二手鉆井平臺,并將原名富士號改為渤海二號,是一個自升式平臺。很多人對鉆井平臺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其實可以把它看成一艘四四方方的船,但這艘船沒有自主航行的能力。
鉆井平臺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多種,僅僅是移動式的平臺就有自升式、坐底式、鉆井船等各式平臺。
而渤海二號的自升式鉆井平臺主要分為三部分,平臺主體、樁腳、升降機構。工作的原理看上去比較簡單,需要移動的時候將樁腳使用升降機械升起來,平臺主體漂浮在海面,使用牽引船只對平臺進行移動。
移動到油井上方時,將樁腳降下去,分布在平臺的四角的四個樁腳在接觸到海底后,將整個平臺撐起來,平臺脫離海面,被穩穩地固定住,然后就能持續穩定地從油井上方鉆探石油原油。
1953年美國建造出第一臺自升式平臺,由于它的設計讓平臺的適應性和穩定性都十分強大,因此直到現在海上鉆探平臺中有二分之一都屬于自升式平臺。
一般情況下,樁腳的高度能夠達到七八十米,因此只能在水深較淺的海域鉆探.在購買渤海二號之前,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第一臺自升式平臺“渤海一號”的作業水深只能達到三十米,技術還不足以滿足需求。
渤海二號沉沒的真相
在事故發生之后,技術人員和民眾普遍認為渤海二號的沉沒是因為當時船員的操作不當導致的,甚至有聲音認為,中國人無法使用國外的先進科技,正是因為非要使用,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次事故中不僅損失了72人,還造成了三千七百萬的經濟損失。
為了研究清楚渤海二號的沉船真相,國家做出將沉船打撈起來調查的決定。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技術人員將渤海二號船體在海底分割成十塊后,將其打撈上來。
結合船體實物,調查人員通過船體模型模擬實驗、實地調查等方法,終于調查清楚渤海二號沉沒的主要原因。就讓本文帶您走進這來自大海深處的“哭泣”,揭秘渤海二號石油鉆井平臺沉沒的悲慘真相。
船體設計缺陷
渤海二號的是日本設計并建造的,于1968年建成,日本使用了四年后就轉讓給我們國家使用,按理說只使用了幾年的新船是不應該賣給我們的。但當時并沒有人能會懷疑這一點,僅僅憑借外國科技都盲目信任,就將其買下了,但外國的設計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日本設計的這艘鉆井平臺的通風筒設計很不完善,通風筒建造的高度太低了,而且通風筒本身竟然沒有密封關閉裝置,最為不合理的是,通風筒竟然是直接連接到發電艙、機艙、泵艙等關鍵艙位。
用大白話講,就是渤海二號的設計讓它十分容易進水,而且一旦進水,就會對關鍵艙體里的設備造成破壞。在事故發生的時候,渤海二號就是因為進水導致發電室被泡,船員們陷入完全黑暗的境地,讓他們無法成功自救。
曾經有一段時間,國內買辦主義十分盛行,他們認為只要花錢從國外購入先進裝備,就能躋身科技強國的行列。
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國內自主研發的進程受到不小的阻礙。就算直到今天,我們國家的芯片研發也難以獲得民眾的普遍支持,美國已經能夠輕松制造出7nm的芯片了,我們國家的14nm芯片還做不到量產,于是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何不直接從美國買先進的7nm芯片。
事實已經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從別人家買的東西,終究不是自己的,他們可以隨時不賣給我們,也可以將渤海二號這樣的劣質缺陷產品賣給我們,我們還無法發現它的缺陷。
所以想要避免像渤海二號這樣的悲慘事故再次發生,就必須一心一意發展我們國內的技術。只有技術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才能順利發展自己的經濟和實力。
我國現在的鉆井技術水平
由于自升式鉆井平臺的實用性,直到現在我們國家的主流的鉆井平臺依舊使用這種型號。不同的是,現在我們再也不需要從外國進口設備了,我們國家研發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已經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比如我國十年前投入使用的DSJ300-1自升式鉆井平臺,已經能達到最大作業水深91.44米,鉆井深度更是能達到9000米。
除了自升式這個最基本的型號,我們國家還研發出全球首艘獲得挪威船級社(DNV)智能認證的鉆井平臺,名為“深藍探索”。這是一艘結合智能控制技術的最新深海鉆井平臺,作業水深能夠達到1000米,最大鉆井深度有9144米。
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自主科技將不會再被別國所看不起,甚至會超越他們,成為世界領先的等級。
結結語
在發現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的強大后,其他國家曾一度想要對我們實行技術壟斷,這導致我們國家的技術發展受到不小的制約。所以永遠要將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才是保障自身的唯一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Copyright ? 2022-2025 聊城國泰機械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開發區黑龍江路6號 備案號:魯ICP備17014808號 網站地圖